日前,一位小学教师在网上分享的一张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表格,引发广泛关注。
该教师表示,下个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将继续“减负”,特别是在课时的设置上,会有很大的变化。其中,最主要的变化是语数外的课时都会减少,如:一二年级每周语文课8节,数学课3节;一二三四五年级体育课增加到每周4节;一二三四五七年级综合实践课增加到每周7节。
从该教师的介绍和表格的内容不难发现,新学期课程设置主要是减少语数外等主科的课时,并增加体育、实践活动的“素质教育”课程。
之所以这样做,主要原因是当前学生课业负担沉重,国家强调体育教育、课外拓展等,加上每天、每周、每学期的总课时是相对规定的,在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、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,要增加体育、实践活动的课时,保持美术、音乐、信息等课程的课时,只能压缩语数外等主科的课时。
该消息发布后,引发了网友热议,纷纷开启吐槽模式。很多网友都认为这样的教育“减负”不要也罢,名义上是“减负”,实际上还增加了大家的教育负担。
有网友表示减少语数外的课时却不减少教材的内容、不降低教学难度,就是变相增加大家的教育负担。因为语数外的课时减少、学生的作业减少,教材内容还是那么多,教学难度还是那么高,意味着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点都详细讲解一遍,很多都只能简单带过,学生需要在课后自己去学,还没有老师辅导,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、去消化。这样一来,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反而更大
有网友调侃,如果教育再这么“减负”下去,校外辅导机构、“地下”补习班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好,家长的教育负担更沉重。因为现在的教材家长是越来越看不懂了,同样知识点老师的教法也跟以前很不一样,考试的题目又越来越难,家长没有办法辅导孩子,只能依赖校外补课。结果就是,课外补习的收费越来越高,家长的教育支出越来越多,家长的负担更加沉重。
有网友认为现在教育“减负”的方向明显不对,孩子们要学的知识和要上的课程越来越多,学习难度越来越高,课时却越来越少,怎么可能都能学好,这是典型的“既要……又要……还要……”,也太难为孩子们了。真正的教育“减负”和素质教育,应该是既减少学习内容和降低学习难度,又降低考试难度和减少考试科目,让老师能详细讲解完,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完,放学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应该说,网友们的吐槽不无道理,现在的教育“减负”,多多少少自相矛盾了。
为了推进素质教育,增加了信息、实践活动等课程,并将“美育”纳入中考;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、保证运动强度,强化体育教育,并要求保证课间10分钟甚至实行“大课间”;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,要求减少家庭作业和考试数量,并降低作业和平时考试的难度……可是呢,不仅教科书的知识点越来越多、学习难度越来越难,中考、高考的难度也越来越大。
这样的结果就是,课程表上的课程越来越多,科学课、书法课、戏曲课、信息课……语数外等主科的课时却越来越少,让学校和老师陷入两难境地:若要执行教育“减负”和素质教育等相关政策,在保证科学课、书法课、戏曲课、信息课等副科的情况下,各主科任课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,只好能够尽量简单讲的就尽量简单讲,能够不讲的就尽量不讲,让学生课后自己学;若要保证主科的教学质量和“保成绩”,则只能阳奉阴违,实行“阴阳课表”,让教育“减负”和素质教育沦为空洞的口号。
这样的情况下,学生在学校时的课程是更加丰富多样了,主科的课时是减少了,在学校的课堂上听到的内容实际上是浅尝辄止,学习效果有限,必须课后自己专门花时间去学、去消化才行,总体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反而更高,甚至很多时候由于没有老师的指导和讲解,做的都是无用功,严重打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。
对于家长来说,辅导孩子学习时越来越无能为力了,摆在眼前只有两个选择:要么“躺平”,要么补课。“躺平”的结果是孩子跟升学无缘,早早被淘汰;补课则会加重经济负担,并且近年来主管部门一直打击违规补课,每一轮专项行动过后,都会迎来一波补课费的上涨潮,教育开支只会越来越多……
所以在大家看来,教育“减负”的本质就是教育“增负”,教育“减负”喊的是反向口号,越是推进教育“减负”,大家越是无所适从,负担反而越重。
要想真正实现教育“减负”,就应该实事求是,承认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客观事实,明白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都不一样的道理,把教育教学的目标放低一些、设定得简单一些,不要把所有孩子都当成“天才”、“神童”来培养,也不要要求每个孩子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,抓住重点,让学校、教师把主要的教育教学目标完成好,让孩子们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、去学一些自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、去锻炼属于自己的“独门绝技”,这才是真正的教育“减负”,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,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。
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?欢迎留言评论。
下一篇:没有了